第五届中国公益慈善项目大赛报名结束 全国顶尖社会创新项目聚首比拼
截止2016年6月20日12时正,第五届中国公益慈善项目大赛(以下简称“大赛”)报名正式结束,大赛自2016年5月18日在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启动以来,以“社会创新,助力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开展一些列项目征集活动,受到全国公益慈善界、传媒、企业及大学生群体的热捧,成为一项推动社会领域创新创业的国家级、综合性、开放性的明星赛事。本届大赛由中国公益慈善项目交流展示会组委会主办(展会主办单位包括民政部、国务院国资委、全国工商联、广东省人民政府、深圳市人民政府和中国慈善联合会),深圳市民政局、深圳市社会公益基金会、深圳广电集团、芒果V基金共同承办。
大赛组委会官方最新统计显示,今年大赛共计收到参赛项目1128个,其中申报社会创新项目奖的749个,申报大学生公益创客奖的379个,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和港台地区均有参与,在申报项目数量相比去年略微增长的情况下,项目质量和创新性大幅提升。总体而言呈现以下几大特征:
一、创新,成为所有参赛项目的第一标签。
据大赛承办单位深圳市社会公益基金会秘书长杨钦焕介绍,本届大赛在赛事主题、申报指引和评审规则上都将“创新”摆在了首要位置,与其他赛事追求受资助项目要全面、成熟、稳妥不同,我们希望这一项国家级公益赛事是一个鼓励创新的舞台,能够引领和诞生一批社会问题的创新解决方案。初步纵观参赛项目的申报书,大部分参赛者都重点阐述了项目创新性,包括项目在服务领域、项目工具、运营模式、指导理念等不同方面的创新,提出“互联网+公益”、“硬件+公益”、“金融+公益”、“旅游+公益”“化学+公益”等等,面对许多广受关注的社会问题,这些项目的解决方案令人脑洞大开、耳目一新,为助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新的路径和行动。
二、优质,彰显了大赛的全国影响力和行业地位。
由于中国公益慈善项目大赛在国内公益创投领域的行业地位日益提升,往届许多盲目参赛的机构逐步退却,转而高度重视本次评选,虽然允许申报两个项目,但近90%的申报者只提交一个项目,许多全国知名的公益机构、创新企业、大学生社团反复向组委会咨询,最终决定将最优项目提交参赛。大赛还引入了专业合作伙伴机制,邀请各大社会创新平台向大赛推荐项目,如团中央青年恒好公益创业大赛、创行世界杯、社创之星、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中国公益节及各地公益创投赛事等活动中出现的优质项目在此聚首比拼,使得本届比赛项目质量大幅提升,竞争将异常激烈。
三、对标,以联合国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指引项目设计
一直以来,国内的公益慈善项目在学术和实践层面都缺乏明确的对标标的,本届大赛引入联合国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引导所有参赛项目从更高出发点、更精准的社会需求入手,更加系统的认知人类所面临的社会问题,进行项目设计并提出具体行动措施。
根据大赛组委会初步统计,参赛项目最关注的五个目标分别是改善居民福祉、优质教育、可持续城乡社区、消除贫困、促进体面就业,占比分别为25.27%、20.92%、14.8%、8.24%、6.29%。参赛项目的数据反映出当前我国的社会发展中面临的主要议题,也有一些跨界社会力量开始关注可持续城市发展、气候、环保等较为前沿的社会议题。
四、均衡,广东省参赛项目不再占据半壁江山
作为一项落地深圳的全国性公益慈善赛事,广东省长期占据参赛项目的半壁江山,随着大赛在全国影响力进一步提升,本届大赛参赛项目分布全国各地、更加均衡,本届大赛有31个省市自治区和港台地区参与,报名数量排名前六的分别是,广东省379个,四川省77个,北京市73个,江苏省54个,河南省47个,浙江省44个,江西省42个,从报名地域发布看,中西部地区的参赛项目迅速增长,缩小了与北上广一线城市的差距,反映了全国公益慈善事业日趋均衡的发展态势。
五、年轻,以大学生为主的青年群体成为参赛主力军
大赛评审委员会主席王振耀表示,中国慈善事业正在面临着一个重大的发展机遇期,青年人应该为公益慈善事业的创新发展贡献力量。青年人是社会可持续的主力军和当事方,本届大赛联合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世青创新中心、创行中国、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基金分会、北京青年恒好公益基金会(筹)等关注青年发展的机构,共同鼓励年轻一代积极致力于应对当前社会的棘手挑战,引导青年人的创意想法和自身活力为可持续发展行动提供动力,并根据自己的信念而采取行动。
据统计,本届大赛超过50%的项目由青年公益创业团队和大学生社团提出,其中“第二届大学生公益创客大赛”申报项目总数为379个,参与高校200所(含356个申报主体),其中不乏985、211高校及港澳台地区高校的身影,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吉林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香港大学、中原大学等高校均有参与,985名校参赛率达80%。通过大赛平台的支持及传播,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青年群体关注慈善公益事业,选择公益创新创业之路。
据了解,为了提升参展参赛体验,中国慈展会组委会、大赛组委会在今年推出三项创新服务。
一是建立中国第一批“公益创客基地”,包括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华强北国际创客中心、城市梦工厂、天利名城意启创业车库、深圳市社会组织创新示范基地、种子期孵化器等创新创业平台,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将作为“公益创客基地”的总部联络中心,协调和推动跟多的创新创业平台加入大赛“公益创客基地”行列,为更多提出创新产品或方案解决社会问题的公益创客们提供系统化的创业支持,制定符合公益创客需求的扶持措施,鼓励各种投资机构积极开展社会价值投资,帮助社会创业家们实现梦想。
二是发布中国第一部以公益创投为背景的系统性社会创新慕课课程,“社创种子MOOC”网络教育计划由深圳市社会公益基金会、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及深圳国际公益学院共同设计开发的社会创新培训在线学习课程,主要面向中国慈展会会员、中国公益慈善项目大赛参赛项目申报者,同时以适当方式分享给广大关注公益慈善和社会创新事业的社会公众。
课程邀请公益慈善和社会创新领域的领军人物王振耀、袁瑞军、张强、钱为家、王东翔等共同讲授,凸显大赛引导跨界力量用创新方式解决社会问题的价值导向,把国际前沿的社会创新基础理论、项目设计和卓越案例等内容,通过MOOC形式为社会创新项目提供在线互动式培训服务,系统提升参赛项目的创新发展和管理运营能力,培育扶持一批中国社会创新示范性卓越项目。截至发稿,已经有1759人注册登录本MOOC课堂,并有超过1000人完成了课程学习和作业,课程好评率96%,获得5星评级。
三是开通中国公益慈善项目交流展示会会员系统,在大赛启动之际同步推出今年慈展会会员系统,使3天展会转化成常态化的会员服务,以此强化展会作为全国性甚至国际化的资源对接平台的功能,更加凸显人才流、信息流、资金流和项目流作用,通过会员化的制度设计,积极动员各类企业、基金会、慈善组织、政府部门及个人等注册成为会员,以慈善资源供应侧和需求侧清单为服务核心,形成全要素资源供需对接服务共同体,努力打造公益慈善行业资源对接的机制和平台,加大、加速、加强对接规模和时效,进一步推动中国慈善行业透明、精准和现代化发展。
项目角逐正式鸣枪,赛程亮点应接不暇
接下来入围百强的项目,将在腾讯乐捐专题网页展示筹款,并在优酷公益、新浪公益、搜狐公益做专题推广。在筹款阶段,将有10家合作媒体对百强项目联合募捐行动提供集中报道推广,帮助项目的筹款传播提供影响力支持。
此外,大赛重中之重的工作是在决赛阶段推出的“社创种子特训营(二期)”活动,对于最终进入决赛的40个项目,主办方将在深圳举办为期五天的特训营活动。活动将组织由投资人、企业高管、基金会秘书长、媒体组成的导师团,导师将与参赛项目形成紧密的合作关系,为各个项目设计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培训,内容涉及产品设计、运营执行、商业模式等,并引入导师自身的优势资源,帮忙项目提升整体实施水平,并最终在特训营最后一天的路演PK中产生金奖、银奖项目。
据悉,大赛自2016年6月21日起将进入入围赛评审阶段,由媒体人、业内专家和投资人组成的36人评审团将独立开展评审工作。大赛将于2016年6月29日公布“社会创新百强项目”和“大学生公益创客百强项目”的评选结果,双百强项目将进入大赛晋级筹款环节,根据中国慈展会参展规则,大赛晋级的双百强项目也将自动获得参展资格,所有参赛项目仍然可以报名参加慈展会的其他展示和资源对接活动,报名截止时间为7月15日,具体详情请关注大赛官网(dasai.cncf.org.cn)。